成都生物所在西藏墨脫發現2個角蟾屬Megophrys新物種
作者:石勝超,王斌,江建平
時間:2020-11-02
墨脫縣是我國在喜馬拉雅東部的一顆瑰寶。這里的地貌復雜,海拔差異極大,生境類型多樣,擁有從熱帶雨林到高寒流石灘的幾乎所有植被類型,而且熱量充足,雨量充沛,這樣的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近年來,我國學者已經在墨脫縣境內發現了多個兩棲類新物種,暗示了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水平仍然被低估。
角蟾屬Megophrys隸屬于角蟾科Megophryidae,是一類生活在熱帶及亞熱帶森林溪流的蛙類,其分布范圍西起喜馬拉雅山東段南麓,東到我國華東,南至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該類群的物種多樣性很高,截至目前包含了109個物種,而近一半的物種是近十年被發現的。在墨脫縣,自從青藏高原第一次綜合科考以來,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前輩們克服重重困難在該地區開展了多年的考察研究工作。黃永昭先生、費梁先生及葉昌媛先生在1981-1983年先后描述了該地區的兩個角蟾屬物種:體型較小的凸肛角蟾M. pachyproctus與體型較大的墨脫角蟾M. medogensis。
從2016年開始至近期的青藏高原二次科考,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建平團隊聯合西藏自治區林業調查規劃研究院和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對墨脫縣境內的兩棲爬行動物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了系列新物種和新記錄。最近發表了角蟾屬2個新物種:周氏角蟾M. zhoui和葉氏角蟾M. yeae。周氏角蟾是以我國動物學著名學者周開亞先生的姓命名,他在促進中國兩棲爬行動物學的發展中貢獻突出,謹此方式表達對周先生的敬意;葉氏角蟾是以我國兩棲動物學家葉昌媛先生的姓命名,她在中國兩棲動物多樣性的調查研究和保護方面貢獻卓著,謹此方式表達對葉先生的敬意。
該項調查研究工作通過分子系統發育、外部形態特征、頭部骨骼、蝌蚪形態和廣告鳴叫等多重數據的比較確認并描述了這兩個新的物種,且為該區域另外兩個角蟾物種提供了詳細的基礎資料。這兩個新物種的發現,為進一步了解墨脫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提供了重要基礎資料。墨脫再次發現新的物種,表明該地區的物種多樣性仍然需要進一步深入調查研究。
該研究得到了青藏高原二次科考項目(2019QZKK05010503和2019QZKK0501)、生態環境部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和評估項目(2019HJ2096001006)和中國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Sino BON–Amphibian & Reptile)等項目的支持。該研究成果近期以“Multiple data revealed two new species of the Asian horned toad Megophrys Kuhl & Van Hasselt, 1822 (Anura, Megophryidae) from the eastern corner of the Himalayas”為題發表于國際知名分類學雜志Zookeys上。
圖1 基于線粒體基因(A)及核基因(B)構建的角蟾屬系統發育關系。
圖2 周氏角蟾 Megophrys zhoui
圖3 葉氏角蟾 Megophrys ye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