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所農田科考團隊前往昌都市開展綜合科學考察研究
作者:伍小剛
時間:2023-05-15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的賀信精神。5月9日-5月10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二級研究員、農田生態系統與糧食安全專題負責人潘開文帶隊前往西藏自治區昌都市開展調研考察研究活動。本次調研考察研究圍繞“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與糧食安全”,以座談和實地考察研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察內容包括農田植被、土壤肥力、作物產量、生產經營管理、農產品加工、糧食消費與膳食結構等。
5月9日,潘開文、潘志芬、張林等一行7人首先參加了由昌都市科技局組織的調研座談會,座談會由昌都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尚秀梅同志主持,參加調研座談會的有昌都市農業農村局、氣象局、水利局、自然資源局、林草局、發改委、衛健委、生態環境局等相關單位。
座談會上潘開文研究員介紹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的背景、目的、已產生的標志性成果,以及農田生態系統與糧食安全綜合科學考察專題的考察內容、考察目的、擬解決的科學問題以及相關進展情況,重點介紹了此次在昌都市開展科學考察研究的主題和目的。隨后,科考隊員與昌都市各局代表開展了熱烈的討論和交流,大家就昌都市農業生產現狀、糧食生產加工與消費、農業氣象災害、農田水利灌溉、耕地質量安全保障、化肥農藥雙減進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森林糧庫建設等內容進行了深入探討。
研討會上,昌都市各單位代表積極發言,詳細介紹了昌都市農業氣候資源、土地資源優勢,主要糧食作物、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農田經營管理、食物需求與消費等內容,結合各單位涉農工作經驗,提出了昌都市目前在農業生產、耕地保護及糧食安全保障上面臨的問題以及希望此次科考協助解決的一些技術問題,科考隊員也根據近年來在青藏高原其他區域的考察成果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建議,并與參會代表就如何保障昌都市農業高質量發展與糧食安全進行了深入探討。
5月10日上午,科考隊前往昌都市農業農村局開展座談,農業農村局各科室技術人員就昌都市主要農作物種植現狀;青稞、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及限制因素;農藥、化肥、地膜、機械等的使用;青稞、小麥的儲存、加工、消費;耕地肥力分布現狀;畜牧業發展現狀、問題和對策等內容開展了詳細的交流。座談會上,潘開文研究員建議昌都市要牢固樹立大食物觀,牢牢把握糧食安全的主動權,充分挖掘和利用區域內的氣候、土壤、植物資源,發展特色農業、優勢農業、生態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要結合昌都市實際情況,加快小微型農業器械的推廣應用,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增強耕地生產能力;優化作物種植結構,提高復種指數;加強“三品一標”認證,提高農業效益;加強耕地保護和修復,確保耕地數量,提升耕地質量等措施保障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與糧食安全。
5月10日下午,科考隊分組分別前往昌都市林業和草原局、自然資源局、氣象局、生態環境局、發改委、衛健委、農科所等單位開展座談和調研,充分了解昌都市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及需求。在與昌都市林業和草原局各科室負責人的座談會上,潘開文說,樹立大食物觀,在把握糧食安全的主動權方面,林草局大有作為。昌都市森林資源豐富,生態功能突出,要統籌權衡森林“糧庫”、“錢庫”、“碳庫”、“水庫”的關系,在保護的前提下,發展森林蔬菜、森林油料、森林糧食、森林水果;充分利用經濟林下空地,種植飼草、培肥、蔬菜作物,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菌類等產業,壯大林下經濟。針對保護區內有部分居民生產生活和耕地分布與種植的情況,潘開文說,要統籌協調保護區的有效保護與保護區內及周邊社區居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關系,積極探索社區居民替代生計,因地制宜實施以電代柴、電價補貼的方式減少社區居民對保護區內薪柴的需求,科學種植、養殖,發展生態旅游,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模式、路徑和成功經驗,生動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喜人景象。
通過座談和互動交流,科考隊了解了地方需求,同時回答了參會人員提出的問題,受到昌都市相關局參會人員的好評和充分肯定。接下來,科考隊將繼續前往昌都市丁青縣、八宿縣、洛隆縣、芒康縣等地開展實地考察和調研,深入了解昌都市農田生態系統與糧食安全現狀和地方需求,為保障昌都市農田生態系統與生態安全提供智力支持服務。
調研座談會現場
科協副主席尚秀梅同志講話
科考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