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恒受邀解讀成都大運會定點藝術活動《大熊貓》
來源:知識管理中心
作者:仇瑩瑩
時間:2023-07-25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態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慶恒接受劇組專訪,對舞劇中展示的熊貓和它的伴生物種等元素進行深度解讀。通過科學與藝術的融合,以國寶大熊貓文化為主題傳遞天府文化魅力,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以下為采訪視頻及文字整理。
陳慶恒與劇組演員合影
問:大熊貓能從八百萬年前一路走到現在,它和它的伴生物種為什么能一直繁衍生息下來呢?
陳慶恒:原始熊貓的出現是在八百萬年以前就有的,大熊貓演繹到近一萬多年以前的時候,才進化為我們現在看到的大熊貓的形態。它前面也有興旺、沒落、衰敗,然后又再興旺這樣幾個循環。大熊貓作為一個很奇特的物種,它經過了反復的自然環境的變遷,剛好大熊貓這個物種它處于現代大熊貓分布的這個區域,它是處在青藏高原東緣和四川盆地,就是往中國東部的平緩的這個地帶之間的過渡地帶上。這個過渡地帶在歷史上有很多很奇妙的變化,最重要的變化是冰期的進退就和大熊貓的發生發展有很大關系。歷史上在冰期進的時候,在大熊貓分布的高山峽谷地區,它沒有像青藏高原或者格陵蘭或者南極發生那種大規模的冰蓋,就把所有物種都淹沒在這個冰蓋,大型的冰蓋就是上萬平方公里這種地段之下,那么在這個高山峽谷區就沒有,它叫山岳冰川。山岳冰川隨著天氣變暖的時候,隨著溝谷往上收縮,所有的這些物種它就順著冰川收縮的時候,順著溝谷往上延伸。到了冰期的時候,冰川往下延伸的時候,這些物種又退縮。所以在這樣的一個高山峽谷地帶,還有在四川來講,就是這個華西雨屏帶的區域范圍內,這些物種,包括大熊貓、金絲猴、牛羚跟植物里面的珙桐、紅豆杉、連香樹等物種,它們在這個區域內始終沒有被冰蓋所消滅。在這個區域,在生物地質歷史上就還有一個說法,叫“生物避難所”,大熊貓就是在“生物避難所”這樣的環境下延續下來的。雖然一只熊貓本身的壽命只有幾十年,但它這個族群就是這個適宜的生境里邊不斷的更新迭代、繁衍繁殖。所以就一代一代的在這個生物避難所這個區域里邊延續下來,一直到我們今天看到的可愛的大熊貓。
問:中國的大熊貓主要分布在陜西和四川,這和當地的竹子分布有關系嗎?
陳慶恒:說竹子之前,我們先來聊聊棲息地。我提了一個見解叫大熊貓的“三古”解說。大熊貓作為一個古老的物種,它棲息在白堊紀一直到第三紀甚至到第四紀,就不斷的在擴張的,由冷杉和云杉這種青藏高原東緣才有的這種針葉林樹種構成的這種亞高山針葉林棲息地里面。它是棲息在一個專有的植物群落里面。它吃的食物,箭竹類的竹類作為大熊貓的主食竹又是一個第三紀以來保存下來的物種,一個古老的物種,古老的物種棲息在古老的物種構成的棲息地里面,吃的食物是古老的植物。所以說為什么大熊貓它非常特殊,就在于這個“三古”的特殊性里面。所以WWF(世界自然基金會)要把大熊貓作為它的會徽。這個就是有它特別的深意,在全球很難見到具有這樣特殊性的動植物復合生態系統。
關于大熊貓主食竹這個問題。大熊貓它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它也不斷受到其他動物以及環境變化的沖擊,所以它的食物種類也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過程中,作為大熊貓本身的,作為它的動物學的,從系統發育的角度來講,實際上它是一個肉食性的動物——熊。當然,后來有些熊演化到現在熊的時候,也是屬于雜食性的。大熊貓在早期的時候,也是屬于雜食性的。但是它在生存的脅迫,以及跟其他動物的博弈過程中,它打不過老虎、豹或其他的類似的肉食性動物,它沒有那么矯健敏捷它要去捕食動物性食物的時候有困難。所以它就變成了植物性食物的,在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動物中,像兔子、或者羚羊,食草類的動作中,能夠很快的把這個肚子裝飽,尤其是像牛類,它有瘤胃。它可以囤積食物在胃里,然后到了它這個安靜的環境下之后它慢慢反芻出來后,慢慢的再來消化。大熊貓沒有這樣的器官結構,在食物獲取方面,它既比不過別的肉食性動物,也比不過其他的這種草食動物。所以它就只有“另辟蹊徑”,選擇一種別的動物都不吃的食物種類。那么整個這個進化的過程中間,它就將箭竹作為主食竹,并與其協調共生,就是協同進化,就進化為以竹為主要食物的動物。
大熊貓的主食竹,箭竹就是它最主要的食物。它就是這樣變化過來的。食物短缺的時候,比如說遇到當年竹子開花的時候;還有就是有時候來到闊葉林里后,它找不到其他的食物,它也會去吃一些闊葉樹較嫩的葉子,嫩尖兒,或者是其他的一些草類。但是始終是竹類中箭竹屬的幾個種類是它最主要的食物。
問:據說珙桐也被稱為“植物界的大熊貓”;珙桐作為舞美元素被運用到舞劇《大熊貓》的舞臺部分。請給大家介紹下珙桐的前世今生。
陳慶恒:它比大熊貓的起源,現代珙桐甚至比大熊貓的時間還早,大概是一千萬年或者一千兩百萬年這樣子的歷史尺度。珙桐也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物種。所以大熊貓是一個旗艦物種,是統帥這個生物地理群落的,所統帥的生物地理群落,除了剛才說的一些雉雞、金絲猴等珍稀動物外,還有珍稀的瀕危植物——珙桐,連香樹,水青樹,紅豆杉等等。它們作為一個以大熊貓為旗艦物種的完整生物地理群落,大熊貓是作為統帥地位來領導,類似我們領導一個團隊這樣的生物地理群落。
談到珙桐,就要提到一個人——法國的博物學家,叫戴維(Armand David)。戴維當年在雅安地區的寶興做野外博物考察時,他是發現熊貓,第一個命名“大熊貓”的人,同時也是命名“珙桐”這個植物的人。在國際上,關于動植物有個叫做“命名法規”,它都是用拉丁文來進行命名的。名字里,前面是屬名,后面是這個物種的種名。所以這個珙桐就是用戴維的姓氏來命名珙桐的屬名,就是Davidia (involucrata) ,從它物種本身來講,是非常珍貴古老的“活化石”植物。這個植物又非常奇特,開花季節,在空中翻飛時的白色的苞片實際上不是它的花瓣,而是它的果實的苞片,它的苞片長得像兩瓣花瓣一樣,在它開花的時候,在微風吹拂下,在叢林間翻飛,非常漂亮。所以外國人給它取了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叫“中國鴿子樹”,就像一群和平鴿在空中飛舞這樣的情景。
所以珙桐另外一個含義就是“中國鴿子樹”,就是和平的含義。所以珙桐除了作為一個古老物種,在現代科學中有科學研究的意義,在文化上有它的關于和平象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