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所舉辦昆明-蒙特利爾生物多樣性框架下的泛喜馬拉雅地區棲息地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培訓班
作者:王金牛
時間:2024-01-08
2023年12月14日—12月28日,由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資助的昆明-蒙特利爾生物多樣性框架下泛喜馬拉雅地區棲息地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培訓班在成都舉辦。吸引到來自泛喜馬拉雅區域的印度、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五國的21位學員參加了為期15天的培訓。此次培訓班通過提供專業講座、小組討論和作業分享等方式,搭建了國際的互動平臺,促進知識交流,為來自“一帶一路”和周邊發展中國家政府管理部門相關的青年專業人才,涉足棲息地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研究的教育研究人員,以及從事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保護的研究和學術機構,非政府組織和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代表提供全面的培訓。培訓班由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主辦,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ICIMOD)、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和中國-克羅地亞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協助承辦。
12月15日,培訓班在成都祥宇賓館開幕,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長譚周亮、科技處處長李東、科技處副處長湯琴、生態領域主任江建平、高寒草地與濕地項目組長高永恒、CNICIOMD四川辦公室主任何弈忻等人出席開幕式。項目負責人王金牛副研究員主持開幕儀式。
譚周亮副所長代表研究所發表講話,他向遠道而來參加培訓班的國際學員表示誠摯的問候,并介紹了研究所所情所況和國際合作網絡建設等內容,期待與會人員利用此次培訓班搭建的平臺加深溝通、建立跨境友誼與長期合作網絡,期待泛喜馬拉雅區域的多國成員攜手制定、規范相關標準,共同涉足更為寬廣的全球生物多樣性與棲息地保護重要議題。印度、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個國家的學員代表分別致辭:“相同區域不同國家的很多人保護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是相當令人激動的一件事情,這就像一座橋梁聯系了大眾的思想和行動。每個人都懷揣相同的夢想,采用不同的途徑達到目標,大家都以自己各自的位置與角色開展工作。但是,我們最終力求追尋相同的結果,那便是生物多樣性保護”。隨后開展了 “破冰”環節,所有參會者按照國家所在的地理位置分組落腳進行自我介紹,不僅輕松地增進互相的了解,還錨定了區域內從事相似工作的伙伴。
培訓課程由組織者多次討論并精心模塊化設計,全盤具有良好的邏輯性,便于學員循序漸進理解并吸收,內容涉及了泛喜馬拉雅區域生物多樣性的全球意義、生物多樣性保護的2030目標昆-蒙生物多樣性全球框架與國家戰略舉措、棲息地保護與恢復及生物多樣性可持續資源利用、泛喜馬拉雅區域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監測、加強利用先進技術保護泛喜馬拉雅區域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及其他驅動因子對于泛喜馬拉雅區域的生物多樣性與棲息地的作用、泛喜馬拉雅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跨境保護及區域合作與全球伙伴關系建立等8個模塊60多個課時。除了不同模塊多個學科的專業授課,還設計了相關議題的主題討論、小組討論、座談會、關鍵詞與要點繪寫等方式交流。來自中國科學院、蘭州大學、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云南生態環境研究院、The Global Institute for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GIIS)、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GBIF)等國內外多個科研院所與學術機構的30多位業內同行專家應邀來蓉授課,授課內容既有最新的研究進展和調查數據,也有多年的工作積累與心得體會,特別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兼具。
我所孫庚研究員、朱單副研究員、王乾副研究員、仲波博士等人分別從九寨溝震后川西高陡坡苔蘚植被恢復研究、百年尺度重復攝影在川西地區環境與社會變化監測中的應用、川西草地生物多樣性與地理區系、成都平原城市生態系統中的林盤等報告給國際學員展示了我所科研風貌。在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監測的培訓模塊中,茂縣山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站長石福孫研究員、若爾蓋高寒濕地生態站站長高永恒研究員、芒康生物多樣性野外臺站副站長王金牛副研究員分別基于臺站主要監測內容詳細介紹了從水土氣生多要素指標獲取到不同生態系統過程的評估與運行。
培訓班舉辦期間,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國際組織處董麒研究員親臨會場旁聽與指導交流,對于會場的熱烈氛圍以及培訓學員與授課專家的積極精神面貌給予肯定。
培訓期間開展兩次野外科學考察與交流。12月19日—12月20日,培訓班全員赴西昌邛海濕地公園科學考察,學員在兩天的時間內共進行了18km的野外徒步考察、驚嘆中國政府與科研工作者一道巧妙利用自然資源與景觀美學,把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將生態系統的功能多樣性與服務展現淋漓盡致。12月24日—12月25日,何弈忻、王金牛帶隊赴阿壩州大熊貓國家公園開展明星物種大熊貓以及棲息地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科學考察,期間得到了臥龍特別行政區全方位的大力支持。培訓班學員們沿岷江溯流而上,從干旱河谷到亞高山對岷江河谷生態系統多樣性及其地理環境、植被狀況、風土人情等有了較全面認識。茂縣山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站長石福孫研究員對臺站的區域定位、研究目標、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科技支撐等方面逐一進行了實地介紹與系統講解。
12月26日下午的閉幕式上,來自不同國家的學員代表發表培訓心得與感言,談及此次培訓班的滿滿收獲,大家紛紛表示在中國的所見所聞顛覆了自己的傳統認知與思想局限。巴基斯坦喀喇昆侖國際大學的Muhammad Zafar Khan副教授、塔吉克斯坦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Komildzhon Saidov博士分別向培訓班組織者代表王金牛博士贈送山地生態系統研究專著、塔吉克傳統民族禮帽。閉幕式上不時發出熱烈掌聲與贊嘆聲,大家既有對此次培訓班經歷的感慨與不舍,也飽含了對區域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愿景。
ICIMOD高級專家 Janita Gurung博士、GIIS主任Uttam Babu Shrestha博士、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標本館館長楊維康研究員、蘭州大學萃英學院執行院長龍瑞軍教授、我所科技處處長李東研究員、副處長湯琴,分別向國際學員頒發培訓結業證書。祝賀他(她)們取得的階段性成績,期望持續保持與中國及周邊同行的交流合作,并祝愿在各自的崗位上獲得更大的成就。
ICIMOD中國事務專員高級專家易紹良博士代表ICIMOD發表感謝致辭,期待在將來的國際合作中能夠與成都生物研究所深化交流合作。王金牛副研究員代表此次培訓班組織者以“we lost and we found”為主題詞,向所有國際學員與各位授課專家以及所有支持本次培訓班的工作人員致以誠摯的感謝與美好的祝福。
此次國際培訓班在高效緊湊的步調中圓滿結束,授課專家以高度專業的姿態、培訓學員以飽滿不倦的求知精神,緊張嚴肅中不失活潑互動,專業交流中傳遞有文化互通,不僅是我所立足西南山地面向南亞次大陸乃至泛喜馬拉雅區域開展深度國際合作的有益嘗試,也全方位傳遞了中國科研人員的國際風采與學術素養,更是向周邊國家展示了祖國的大好河山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發展理念。
開幕式印度、緬甸、塔吉克斯坦、尼泊爾的學員代表發言
項目負責人王金牛副研究員主持培訓班開幕式
培訓班開幕式學員與組織者合影留念
培訓班精彩瞬間(一)小組討論
特邀專家培訓班現場授課風采(一)
特邀專家培訓班現場授課風采(二)
培訓班全員乘高鐵在西昌邛海濕地公園開展科學考察
阿壩州大熊貓國家公園、岷江流域生態系統、茂縣山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野外考察
Zafar Khan副教授、Komildzhon Saidov博士分別贈送學術專著與民族禮帽
結業典禮培訓班學員與組織者、授課專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