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建言獻策:以高水平生態建設推進高水平天府糧倉建設
來源:知識管理中心
作者:仇瑩瑩
時間:2024-01-27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視察時強調“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稱,要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好這片產糧寶地,把糧食生產抓緊抓牢,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四川省是農業大省,也是生態大省。耕地在全省用地類型中排名前三,農業生態系統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屏障建設至關重要。
1月26日,四川省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領域副主任孫庚接受四川日報、封面新聞采訪,分享了今年在省兩會上提出的三個相關建議。
建設“天府糧倉”的同時,建立“天府種庫”,保存、保護傳統品種種質。在不適宜建設高標準農田或者建設成本很高的區域,適當保留一些“原生態”農田,為生物的棲息提供多樣的生態環境條件,用生物多樣性保護筑基高水平“天府糧倉”建設。
提升耕地綜合效益,積極探索生態型耕地補償機制。應該將“天府糧倉”建設與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建設結合起來,利用先進的土壤功能提升技術改造出生態型良田,實現藏糧于地、儲碳于地、貯水于地等多重效益。“同時開發碳匯型、水源型、保護型等生態農業模式,制定生態型農業的補償標準和方法,用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推動高水平‘天府糧倉’建設。”
建設“天府草原糧倉”,試點設立新型“國有草場”。四川草原面積達3.13億畝,占全省面積的43%。應該合理進行空間規劃,恢復、改造退化草地,建成高質量的人工草地和飼草基地,減輕天然草地放牧壓力,保護草地生態環境,并以此為抓手,探索草原區生態保護修復新模式,將草地修復與草牧產業、第三產業發展結合起來,促進川西地區高質量發展,用保護與發展耦合新模式助力高水平“天府糧倉”建設。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領域副主任孫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