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所植物多樣性研究團隊在豆科廣義槐屬的葉綠體比較基因組學和孢粉學研究方面獲得進展
作者:廖敏
時間:2022-04-18
豆科(Fabaceae)槐屬植物(Sophora s.l.)是一類廣布于世界熱帶和溫帶的喬木、灌木、亞灌木或草本植物,具有極高的經濟和生態價值。槐屬植物由于分布較廣且具有較強的形態可塑性,導致該屬植物歷來被認為是分類學上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類群。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多樣性研究團隊自2018年起廣泛收集槐屬植物的研究材料,利用Illumina測序技術和掃描電鏡(SEM)分別研究了Sophora的葉綠體基因組特征和孢粉特征,為闡明槐屬植物的系統發育關系和分類關系做出了重要貢獻。
研究團隊首次報道了9個中國Sophora植物的葉綠體基因組,并結合已發表的5個物種研究其葉綠體基因組特征,重復序列和高度多態性位點等。結果表明,這些完整葉綠體基因組的長度為152,953—158,087 bp,包含111—113個獨特的基因,其中包括76—78個蛋白編碼的基因,31個tRNA基因和4個rRNA基因(圖A)。Sophora葉綠體基因組IR區(inverted repeat region)的擴張導致位于邊界的rps12基因進入了LSC區域 (large single-copy region),并且一些物種中的trnT-CGU基因也出現丟失(圖B)。此外,該屬的trnC-GCA基因和trnF-GAA基因之間還存在有大約23kb的倒置。同時,研究還確定了7個高度多態位點(Pi >0.035),可用于后續Sophora的系統發育分析(圖C)?;谕暾~綠體基因組和蛋白質編碼序列的數據集,構建的蝶形花亞科早期分支系統發育樹顯示,槐屬是單系類群,但Sect. Disamaea 和 Sect. Sophora與基于果實形態的傳統分類法不一致(圖D)。
研究團隊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對Sophora和3個近緣屬的共計27個種、4個亞種和4個變種的43個樣品的花粉形態進行了研究,以評估該屬的花粉多樣性及其分類意義。結果顯示,所研究物種的花粉絕大部分是三溝開裂(很少是六溝),花粉的形狀從近球形、球狀、近圓形到球形不等(圖E)。并且首次報告了該屬的花粉具有回紋狀的外部紋飾,新增描述了孔膜的紋飾和極地/赤道視圖的輪廓。利用主成分分析(PCA)辨析了該屬部分種與種,種與屬之間的關系,其用于分析的六個成分占總方差的79.92%。最后,研究團隊還基于花粉形態特征構建了所研究物種的分類檢索表。
相關研究成果分別以“Comparative chloroplast genomics of Sophora species: Evolution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in the rarly-diverging legume subfamily Papilionoideae (Fabaceae)”為題發表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IF: 5.753)和“Pollen morphology of the genus Sophora (Fabaceae) and its taxonomic implications”為題發表在Microscopy Research & Technique(IF: 2.769)。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廖敏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徐波副研究員為論文的通訊作者。相關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570196)、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項目(2019QZKK0502)和中克“一帶一路”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聯合實驗室(2020YFE0203200)的資助。
原文鏈接1
原文鏈接2
圖A. 14個Sophora的完整葉綠體基因組圖(線性圖); 圖B. 14個Sophora葉綠體基因組邊界的擴張和收縮分析; 圖C. 14個Sophora葉綠體基因組的核苷酸多態性區域分析; 圖D. 基于39個葉綠體基因組序列的蝶形花亞科早期分支的系統發育分析; 圖E. 利用SEM獲取的部分Sophora及近源屬花粉的顯微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