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所陳槐團隊揭示泥炭蘚在冷浸田中種植對土壤碳匯增強的調控機制
來源:生態環境修復中心
作者:薛丹
時間:2025-03-28
泥炭蘚作為主要泥炭形成植物,能夠通過獨特的生化特性促進大氣和土壤碳的封存,具有高持水性和養分吸收能力,有助于改善土壤肥力,具有開發成為兼具生態修復與經濟效益的新型農業作物的潛力。目前全球多地嘗試將其移植到退化農田中,既能替代傳統泥炭開采,又能改善土壤環境。在我國西南山區存在大量低產的冷浸田(長期冷水浸泡導致土壤貧瘠、農作物低產),農民嘗試在冷浸田改種泥炭蘚,以提高經濟效益(收益約為水稻種植的9倍)并修復土壤,但相關生態機制研究不足。
基于此,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陳槐研究團隊以不同泥炭蘚種植時間序列梯度樣地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泥炭蘚在不同種植年限下對土壤微生物養分限制、微生物群落結構、功能基因以及土壤碳儲量的影響。研究發現:泥炭蘚種植不僅能提高土壤有機碳儲量(20年種植使有機碳含量提升178.8%),還會改變土壤微生物特性。微生物從"富營養偏好型(r策略)"逐漸轉變為"貧營養適應型(K策略)",通過調節碳、氮、磷循環相關基因的表達,緩解了微生物對磷的獲取壓力。這一過程如同給土壤微生物"調配營養套餐",促進碳的長期封存。研究結果為氣候變化背景下的農田土壤改良提供了新思路—通過植物與微生物的協同作用,實現"既賺錢又固碳"的雙贏模式。
圖 1泥炭蘚種植通過調節微生物功能和緩解磷限制增強了土壤碳固存概念圖
上述研究結果于2025年3月以“Sphagnum cultivation enhances soil carbon stock by alleviating microbial phosphorus limitation”為題,在線發表于國際一區TOP期刊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上。成都生物研究所青年副研究員薛丹為第一作者,陳槐研究員為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自主部署項目、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聯合資助。??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agee.2025.109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