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生態恢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中文名稱:山地生態恢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英文名稱:Mounta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Key Laboratory of Sichuan Province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25年7月
四川省科學技術廳
生態農業
![]() |
![]() |
![]() |
主任:李家堂研究員 | 常務副主任:尹華軍研究員 | 副主任:胡軍華研究員 |
學術委員會主任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星耀武研究員擔任,副主任由西南石油大學裴向軍教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研究員共同擔任。學術委員會成員由國內外高水平的同行專家構成,總計13人。其中,高校委員3人,研究所委員10人;省外委員6人,省內委員7人;依托單位委員3人,學術委員會的組成結構科學合理。學術委員會在實驗室的決策、發展與運行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實驗室每年召開1次學術委員會會議,對實驗室的研究方向與內容進行審議,對實驗室的科研項目與學術成果予以評審,為實驗室的人才隊伍建設以及國際學術交流合作等提供專業的咨詢與建議,監督并維護實驗室的學術風氣,保障實驗室各項工作高效有序開展。
主? 任
星耀武?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
副主任
裴向軍? 西南石油大學教授、李家堂?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委? 員(按姓氏拼音排序)
鄧東周? 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杜衛國? 復旦大學教授
胡軍華?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林宏輝? 四川大學教授
聶永剛?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王小丹?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
吳東東?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楊元合?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葉? 清?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
尹華軍?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1、生態安全格局與風險
2、生態系統退化過程與驅動機制
3、擾損與退化生態系統恢復
4、山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
本實驗室的前身為生態恢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于2008年3月獲四川省科學技術廳批準設立。經優化重整,實驗室于2025年7月獲四川省科學技術廳批準,更名為山地生態恢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
實驗室已構建一支學歷層次較高、以中青年群體為主、人員結構合理且具備團結協作精神的科研團隊。目前實驗室固定人員達124人,其中擁有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113人,具有國外博士后科研經歷的研究人員20人,涵蓋了研究所生態環境修復中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共16個創新團隊。實驗室擁有國家青年科學基金(A、B)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等國家及省部級人才,累計達53人次。?
自2008年起,實驗室主持各類項目總計1500余項,總經費高達11.5億元。其中,主持國家級項目500余項,總經費達5億元,涵蓋國家重點研發項目4項、青藏高原二次科考重大科技專項課題及任務1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項、重點基金5項;主持省部級項目400余項,總經費為3.01億元,包括四川省重大科技專項3項、重點研發項目6項、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及任務11項;主持橫向項目500余項,總經費約3.5億元。
實驗室長期聚焦于長江與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國家及四川省重大戰略需求,開展基礎性、戰略性與前瞻性前沿科學研究與生態保護修復技術研發工作。目前在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已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價值的科技成果。自2008年起,已在Cell、PNAS、The Innovation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00余篇,研究成果入選“2023四川十大科學進展”;獲得授權專利100余項,出版學術專著35部,提交的咨詢管理建議多項被中辦采用。此外,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
?